金银花|“黄芪”用法28条,速速收藏学习

text":"陶御风 肖相如频道
导读: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、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“黄芪”临床论治备参28条 , 值得学习与收藏 。







黄芪 , 生用固表 , 无汗能发 , 有汗能止 , 温分肉 , 实腠理 , 泻阴火 , 解肌热;炙用补中 , 益元气 , 温三焦 , 壮脾胃 。





仲景方中黄芪主治肌表之水 , 故能治黄汗、盜汗、皮水 , 又能治身体肿或不仁 , 肿与不仁 , 亦皆肌表之水病 。



《神农本草经》谓黄芪主大风者 , 以其与发表药同用 , 能祛外风 , 与养阴清热药同用 , 更能熄内风 。





参、芪同用 , 须别主辅 。


凡内伤脾胃 , 发热恶寒 , 怠惰嗜卧 , 呕吐泄泻 , 及胀满痞塞 , 形羸力乏 , 脉息虚微 , 精神短少 , 参为君 , 芪为臣;


若表虚而自汗盗汗 , 渐至亡阳 , 诸溃疡多耗脓血 , 婴儿痘疹未灌全浆 , 一切阴毒不起之疾 , 治之又须实卫护营 , 当以芪为君 , 参为臣 。



尝权衡黄芪之热力 , 与知母之寒力 , 亦无轩轾 , 等份用之 , 可久服无寒热偏胜 。 此论汤剂 , 作丸剂则知母寒力胜于黄芪热力 。





尝权衡黄芪之补力 , 与三棱、莪术之破力 , 等份用之 , 原无轩轾 。


尝用三棱、莪术各3钱 , 治脏腑间癥瘕积聚 , 恐其伤气 , 而以黄芪6钱佐之 , 服至数十剂 , 病去而气分不伤 , 且有愈服愈强壮者 。


昔遇甚虚者 , 才服数剂 , 即觉气难支持 , 必须加黄芪或减三棱莪术 , 方可久服 。 盖虚极之人 , 补药难为功 , 而破药易见过 。


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郁者 , 又必须多用三棱、莪术或少用黄芪而后服之 , 不至满闷 。





黄芪同人参则益气;同当归则补血 , 能使阳生阴长;同白术、防风则运脾湿;同防己、防风则祛风湿;同桂枝、附子 , 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 , 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。


一说本品合人参、甘草 , 退劳疫发热;合白芷、连翘 , 排脓止痛消毒;同川连 , 治肠风下血;得白术 , 则止虚汗;得葛根 , 能升元气 。





黄芪固表益卫 , 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 , 相畏相使 , 其功益彰 , 则用黄芪自不虑其固邪 , 用防风亦不虑其散表 , 此散中寓补 , 补内兼疏 。





在玉屏风散中 , 黄芪与防风不宜等份用之 , 用黄芪七分 , 配防风三分 , 斯得之矣 。





黄芪补上焦元气 , 配以地骨皮之苦寒 , 则补气不补火 。


十一


有些休克或严重心衰病人 , 汗出如洗 , 每天需更换内衣数次 , 疲惫之极 , 遇此危证 , 可用一味黄芪2~4两 , 1次煎服;严重者或日服2次 。 大多于1~2日内大汗即止 , 危象亦除 。


此类危候 , 用人参15克浓煎1次服下 , 亦可有效 , 但不如黄芪既可益气 , 又能固表止汗 。


十二


冬天伤风连续不愈者 , 可服生黄芪炖黄雌鸡 。 1只鸡用芪60克 , 逐渐加增 , 如胃健者黄芪可增至180克 , 服至立春而止 。 本方对预防感冒 , 改善体质有效 。


十三
凡遇肝气虚弱 , 不能条达 , 一切补肝之药不效者 , 重用黄芪为主 , 而少佐以理气之品 , 服后覆杯之顷 , 即见效验 。


十四


治疗肝硬化属中气虚惫者 , 每重用黄芪15~30克 , 白术30~60克 , 取“塞因塞用”之意 , 能防止肝昏迷 , 并能增强活血化瘀药物之功能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