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

在中医“祛痰饮”的方剂里 , 有几个很著名的方剂 , 大多出自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 , 当然 , 也不乏后世医家所创之方 。 今天 , 我们就一起来对比一下这几个常用的方剂 。
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
文章图片
我们今天说论述的痰饮 , 多指中医“无形之痰” , 也就是并非咳嗽时从呼吸道吐出来的痰 , 更多是指那些流窜全身其它部位的痰饮 , 比如悬饮 。
什么是悬饮?也就是痰饮留住在胸间 , 很类似现代科学所说的“胸腔积液” 。 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里是这么论述的:
饮后水流在胁下 , 咳唾引痛 , 谓之悬饮……留饮者 , 胁下痛引缺盆 , 咳嗽则转甚……病悬饮者 , 十枣汤主之 。
这段原文很好理解 , 千百年来 , 一直为历代医家奉为圭臬 , 也无需我过多赘述了 。 而悬饮的形成原因和诊断脉诊 , 医圣也说得很清楚 , 那就是十枣汤 。
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
文章图片
可现在的中医 , 很少有敢于开出十枣汤这个处方的 , 原因很简单 , 那就是十枣汤的药味组成很是峻猛 , 所谓“多虎狼之药” , 生怕因此而导致一些别的问题 。
但在十枣汤之外 , 还有一个相对平稳的方剂 , 那就是香附旋覆花汤 。 香附旋覆花汤出自《温病条辨.下焦篇》 , 原文如下:
伏暑、湿温胁痛 , 或咳或不咳 , 无寒但潮热 , 或竟寒热如疟状 , 不可误认柴胡证 , 香附旋覆花汤主之 。
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】组成也很简单:生香附、旋覆花、苏子、广皮、茯苓、法夏、苡仁 。
从《温病条辨》的原文可以看出 , 香附旋覆花汤针对的证候 , 以夏季伏暑、湿温为导因 , 乃至出现寒热往来 , 咳嗽胁痛 。
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
文章图片
这是因为外有湿温之邪 , 诱发内在的悬饮 , 最需要和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区分 , 适合的方剂正是香附旋覆花汤 。
吴鞠通自己在《温病条辨》里对此方的解释 , 说这是因为时令外邪和里水博结新发 , 可谓说到了症结所在 。
相对来说 , 小柴胡汤适应的证候 , 有胸胁苦满 , 也有兼见胸胁痛的 , 但极少见到胸胁掣痛 , 那还是因为无形之邪郁结少阳 , 半表半里之间而又偏于表一些 。
而香附旋覆花汤则为胸胁掣痛而不是苦满 , 这是水饮停聚在胸间 , 虽有寒热往来之表证 , 但偏重于里 , 这就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 。
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
文章图片
在香附旋覆花汤之外 , 还有控涎丹和豁痰丸两个方剂需要掌握 。
控涎丹的组成有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三味 , 出自宋代陈无择的《三因极一病方》 , 其中的甘遂和大戟 , 都是峻猛之品 , 但较之于十枣汤还是稍微柔和一些 。 对于身体素虚之人而有胸胁悬饮者 , 可谓是介于十枣汤和香附旋覆花汤之间的一个选择 。
控涎丹里的甘遂 , 古人认为能够决经隧中的水饮 , 而大戟可以逐脏腑中的水饮 , 白芥子驱皮里膜外的水饮 , 三者合而用之 , 祛湿化饮的功效还是相当强大的 , 但做成丸剂小量使用 , 攻逐水饮却不会伤正 。
都是化痰饮,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,和十枣汤、控涎丹有哪些区别?
文章图片
最后说说豁痰丸 , 这是一个用于危急证候之方 , 胸胁掣痛不可忍 , 咳嗽痰涎壅盛 , 此时香附旋覆花汤或许力所不逮 , 而控涎丹也未必能奏效 , 这时候就要用到豁痰丸了 。
豁痰丸出自唐宗海编撰的《血证论》 , 组成有:当归、知母、花粉、白前根、麦冬、枳壳、杏仁、瓜蒌霜、竹沥、桔梗、射干、茯苓、石斛、甘草 。 其中的鲜竹沥如果一时难以找到 , 也有用生萝卜汁替代的做法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