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
本文转自:大理日报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2022年12月15日下午 , 赵文华(中)带领两个儿子和工人一起腌腌菜 。 在整个腌制过程中 , 赵文华都要把关 , 以保证腌菜质量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刚采收的弥渡粉干大青菜送到赵文华家中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弥渡腌菜的主食材——粉干大青菜 。 除了大青菜 , 弥渡腌菜的辅材还有白萝卜和红萝卜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院子里晾晒的大青菜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赵文华和儿子配合着把拌好的腌菜从搅拌机里倒出来准备装罐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初次处理、晾晒后的大青菜要洗干净 , 再挂起来晾干 , 就可以切碎腌制了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赵文华家腌制的扑菜(左)和水腌菜(右) 。
赵文华:追寻记忆中弥渡腌菜的“乡”味
文章图片
工人们在赵文华家院中把大青菜进行初次加工 , 把大青菜的茎剖得粗细均匀 , 以保证腌制质量 。
□夏传武李武华文/图
每年冬天是一年中最适合腌制咸菜的季节 , 也是弥渡县弥城镇龙泉社区石咀村赵文华一家最忙碌的季节 , 她家每年销售100多吨的咸菜大部分都要在这个季节腌制完成 。 其中 , 酸腌菜是赵文华家主打的咸菜之一 。
弥渡酸腌菜很有名 , 不仅被州里州外的人们广泛认知和青睐 , 更是弥渡人舌尖上的乡愁印记 。 2020年 , “弥渡酸腌菜”被公布为州(市)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。
2022年12月15日上午 , 走进赵文华家的小院 , 一幢三层小洋楼格外显眼 , 小院内的晾晒场铺满了初加工的大青菜 , 晾晒架上挂满了清洗干净的大青菜 , 赵文华一家人和13名工人各司其职 , 忙得不亦乐乎 。
今年53岁的赵文华是村里有名的既能干、又贤惠的“媳妇” , 更是腌制咸菜的行家里手 。 30岁那年 , 受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所迫 , 她开始尝试腌制咸菜做买卖 。 开始那年腌制的咸菜主要是豆瓣酱 , 销量不大 , 只有1000多斤 , 但她一直对原材料把关严苛 , 坚持用传统工艺腌制 , 因此她腌制的咸菜没几年就被广大消费者“追捧” , 时常供不应求 。 2013年以后 , 两个儿子、两个儿媳先后加入了她的“战队” , 为她创办的加工坊迎来了新的“生机” 。 目前 , 她家腌制的咸菜从最初的水豆瓣酱一个单一品种 , 增加到有水腌菜、扑菜、糟辣子、乳腐、萝卜结等多个品种 , 每年销量达100多吨 , 创立了“文华家咸菜”品牌 , 在县城两个较大农贸市场有了专门的销售店铺 , 还有了分销商 。 最初几年只需一家人腌制咸菜 , 最近几年随着销量越来越大 , 不得不请人来帮忙 , 需要常年用工2人 , 每年到了冬季腌制咸菜的季节 , 除家人外还需要再增加用工10多人 。
“我家的咸菜卖到了全国各地 , 还有少量销到国外 。 ”赵文华脸上洋溢着笑容 , 不少“回头客”都称道 , 她家的咸菜吃出了“妈妈的味道”“外婆的味道” 。
“要把生意做好 , 就得有‘回头客’ 。 要有‘回头客’ , 就得把品质做好 。 ”赵文华向采访人员介绍她家做的扑菜(老腌菜)工艺:青菜一定要选弥渡盛产的粉干大青菜 , 晾晒干度一定要适中 , 清洗一定要干净 , 切丝一定要适合 , 只要放盐、辣椒面、茴香粉、高度白酒、红糖就可以了 , 千万不能加入防腐剂、增色剂等食品添加剂 , 还要腌制半年以上才能卖 。